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,館藏珍貴文物12萬件,其中尤以青銅器、陶瓷器、書法、繪畫為特色。藏品之豐富、質量之精湛,在國內外享有盛譽。上海博物館創建于1952年,原址在南京西路325號舊跑馬總會,由此開始了她的發展之路。1959年10月遷入河南南路16號舊中匯大樓,在此期間,上海市政府作出了決策,撥出市中心人民廣場這一黃金地塊,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館館舍。
上海博物館是1950年4月開始籌建,1952年12月21日開館。建館初期,館址在南京西路325號(原跑馬廳大廈)。1959年遷至河南南路16號(原中匯銀行大廈)。1991年,在龍吳路1118號建造4000平方米文物倉庫。1992年,在虹橋路1286號建立上海博物館分館——中國錢幣館。同年,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上海博物館建造新館,選址在人民廣場中軸線南側——人民大道201號,與市政府大廈遙遙相對。
1995年局部建成,試行開放,1996年10月12日全面竣工,舉行開館儀式。新館占地面積1.1萬平方米,建筑面積3.8萬平方米,地下二層,地上五層,高29.5米,總投資5.7億元。新館是方體基座與圓形出挑相結合的建筑造型,具有中國“天圓地方”的寓意。館名“上海博物館”系建國后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所書。
建館初期,隸屬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;1953年7月,劃歸上海市文化局領導;1960年9月,市文管委與上海博物館合署辦公,兩塊牌子,一套班子;1987年1月,上海博物館升格為副局級單位;1988年10月,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委恢復獨立建制,上海博物館劃歸市文管委領導;2010年9月,上海市文物局成立后,原市文管委管理單位除上海博物館外悉數劃歸文物局領導,上海博物館直屬上海市委宣傳部領導。
建館初期,上海博物館機構設置仿照蘇聯博物館模式,采用三部一室制,設立保管部、陳列部、群工部、辦公室。1958年,設立文物修復工場;1960年,設立文物保護技術科學實驗室;同年6月,上海市裱畫生產合作社并入上海博物館,在文物修復工場建立書畫裝裱組。1974年,為了加強博物館的學術研究,設立陳列研究部,下設青銅、陶瓷、書畫、工藝、陳列設計5個研究組以及考古部;1985年,各研究組升格為部,電腦組升格為室,同時增設文化交流辦公室。到1995年,為了使機構設置與新館建設的形勢相適應,又作了相應調整,設15個部、7個室、3個處。
近60年來,上海博物館的陳列體系作過4次重大調整、修改。建館初期,基本陳列是按歷史時代分設史前時期、商代、西周到近代工藝品等十大陳列室,集中反映中國歷代藝術發展的概貌。1959年遷館后,改為按社會發展階段排列,分設原始社會、奴隸社會、封建社會前期、后期,近現代工藝品等陳列室。1966年開始“文化大革命”,上海博物館陳列被迫撤除。1972年開始恢復業務活動,綜合陳列改為專題陳列,先后設立了青銅器、陶瓷器、書畫、古代雕刻4個專題陳列,展品1400余件,陳列面積3400平方米。1986年開始,先后投資620萬元,改造了4個陳列,面貌煥然一新。1996年新館全面竣工,有青銅館、陶瓷館、書法館、繪畫館、雕塑館、玉器館、錢幣館、家具館、璽印館、少數民族工藝館和胡惠春捐瓷專館——暫得樓陶瓷館,以及3個臨時展覽廳,陳列面積1.2萬平方米,比老館陳列面積增加2倍。